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学校提升育人质量、推进内涵发展的关键契机。目前,学校新一轮审核评估工作已全面启动,为了让全校师生更好地理解、把握审核评估工作要求,现定期推送“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应知应会”系列推文,带领大家学习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知识,准确把握审核评估内涵与重点,在全校形成“人人关心、人人知晓、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扎实推动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
学校基本情况
21.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准则
(1)坚定政治方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得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及其他场合有损害党中央权威、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行。
(2)自觉爱国守法。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宪法原则,遵守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违背社会公序良俗。
(3)传播优秀文化。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不得通过课堂、论坛、讲座、信息网络及其他渠道发表、转发错误观点,或编造散布虚假信息、不良信息。
(4)潜心教书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因材施教,教学相长;不得违反教学纪律,敷衍教学,或擅自从事影响教育教学本职工作的兼职兼薪行为。
(5)关心爱护学生。严慈相济,诲人不倦,真心关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做学生良师益友;不得要求学生从事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无关的事宜。
(6)坚持言行雅正。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举止文明,作风正派,自重自爱;不得与学生发生任何不正当关系,严禁任何形式的猥亵、性骚扰行为。
(7)遵守学术规范。严谨治学,力戒浮躁,潜心问道,勇于探索,坚守学术良知,反对学术不端;不得抄袭剽窃、篡改侵吞他人学术成果,或滥用学术资源和学术影响。
(8)秉持公平诚信。坚持原则,处事公道,光明磊落,为人正直;不得在招生、考试、推优、保研、就业及绩效考核、岗位聘用、职称评聘、评优评奖等工作中徇私舞弊、弄虚作假。
(9)坚守廉洁自律。严于律己,清廉从教;不得索要、收受学生及家长财物,不得参加由学生及家长付费的宴请、旅游、娱乐休闲等活动,或利用家长资源谋取私利。
(10)积极奉献社会。履行社会责任,贡献聪明才智,树立正确义利观;不得假公济私,擅自利用学校名义或校名、校徽、专利、场所等资源谋取个人利益。
22.十大育人体系
“十大育人体系”包括:一是统筹推进课程育人;二是着力加强科研育人;三是扎实推动实践育人;四是深入推进文化育人;五是创新推动网络育人;六是大力促进心理育人;七是切实强化管理育人;八是不断深化服务育人;九是全面推进资助育人;十是积极优化组织育人。
课程育人。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传授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基础素质和能力。科研育人。通过科学研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实践育人。通过实践活动,如实习、志愿服务等,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文化育人。通过文化传承和创新,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网络育人。通过网络教育和信息传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网络道德。心理育人。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认知能力。管理育人。通过规范的管理行为和管理文化,培养学生的纪律性和责任感。服务育人。通过提供服务和帮助,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资助育人。通过经济援助和奖学金制度,帮助学生克服经济困难,培养他们的自立自强精神。组织育人。通过组织活动和学生团体,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3.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不仅仅是以培育在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的教育,而是要面向全社会,针对那些打算创业、已经创业、成功创业的创业群体,分阶段分层次的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和创业能力锻炼的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实用教育,有创新性、创造性、实践性三个基本特征。
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
24.大学章程
大学章程是高等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实施管理和履行公共职能的基本准则,是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持续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推进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是学校实施依法治校和依法办学、促进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也是明确学校的法律地位,保障举办者、学校、教职工和学生的合法权益,保障学校依法自主办学,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的重要规定。
25.大学文化
大学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历史积淀、创新品格和价值取向,既包含和反映着历届师生对大学本身的总体认知、理想追求和实践探索,又是凝聚师生的精神纽带。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师生的思想和行为,集中体现特色鲜明的大学物质精神成果和综合环境氛围,在传承与再造中不断实现自我超越,贯穿并渗透于大学发展的各个方面,包含大学的办学理念、办学方针、校风、教风、学风、文化氛围、价值目标等,是整个社会文化中更高层次的文化。
来源:评建工作办公室
初审:龚大龙
复审:袁艺
终审:李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