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学校提升育人质量、推进内涵发展的关键契机。目前,学校新一轮审核评估工作已全面启动,为了让全校师生更好地理解、把握审核评估工作要求,现定期推送“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应知应会”系列推文,带领大家学习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知识,准确把握审核评估内涵与重点,在全校形成“人人关心、人人知晓、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扎实推动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
教育热词解读
31.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到的新的词汇。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知识化:新质生产力以知识为核心,强调人力资本的作用,注重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网络化:新质生产力依托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协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绿色化:新质生产力注重可持续发展,强调生产与环境的和谐共生,推动绿色生产和消费;智能化:新质生产力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提高生产效率。
32.产教融合
“产”即“产业”,是指“行业所组成的业态总称,也泛指一切生产物质产品和提供劳务活动的集合性组织”。“教”即指“教育”,是指为满足社会各行各业的用人需求,产业对人才素质提出的专业化要求而产生的独立部门。“融合”指的是两种或多种不同事物合成一体,在融合的过程中产生新事物,发生了质的变化。
宏观来看,“产教融合”是指产业(行业、企业)与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的融合,主要涉及产业发展与教育发展的协调性问题;微观来看,“产教融合”是指生产与教学的融合,主要涉及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的对接。产教融合的具体内容包括专业与产业对接、学校与企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依据融合程度,可以将产教融合分为三种类型:“完全融合”“部分融合”与“虚假融合”。
33.工学结合
从宏观育人层面上看,“工学结合”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从中观教学层面上看,“工学结合”是指“校内理论教学和校外综合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从微观的学生学习层面来看,“工学结合”是“高等院校的学生把学校课堂理论知识和企业顶岗实践紧密结合”。
34.产学合作
“产学”是指产业和教育两大社会组织的合作,广义上的“产学合作”通常是指“产业界与学术界的合作”,狭义上的“产学合作”是指“企业与高等院校之间的联合”。校企双方“基于共同的利益,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研发、生产经营等方面发挥各自资源优势,进行互惠互利的协作。”
35.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就是学校和企业双方遵循互利共赢的原则进行优势互补,将学校的教育资源和企业的资源整合,达到职业院校和企业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效果。合作内容主要包括人才共育、师资培训、企业员工进修培训、联合办学、项目开发、产品研发、技术改造、科技攻关和科技创新等所有形式和类型的合作。合作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
36.现代产业学院
早期的产业学院仅指“高等职业学校在与企业深度合作基础上建立的实践教学基地”。现代产业学院是在政府相关政策的直接驱动下产生的,面向产业前沿和前沿产业,由高校(含普通高校和职业高等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设置,通过促进校、行、企之间物质、信息、知识、人才和技术等资源的充分共建共享,一体化实现专业教学、科技研发、企业服务和创新创业等功能的混合型办学实体组织,是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新机制和新模式。现代产业学院是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校企深度合作的新模式和新载体,是在传统产业学院基础上的新发展。
现代产业学院的现代性表现在组织的混合型、产业的前沿性和专业的交叉性。现代产业学院的职能定位突出其作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型组织的“融合”本质,表现在基于要素融合的共同育人、基于知识增值的联合创新、基于价值创造的利益共生。
来源:评建工作办公室
初审:龚大龙
复审:袁艺
终审:李英杰